第四十回 议蠲赋康熙勉为难 试圣意胤禩再作俑(1 / 5)

胤禩装病在家,耐着性子静观多日,终于销假上朝了。这一阵子,他也有一种身在庐山的感觉。太子之位一直空悬,康熙如果立长,此刻叫人担心的就是立胤祉。若胤祉死灰复燃,胤禛必定改弦更张,投靠过去。若是立贤,那就非自己莫属,但也得提防野性难收的十四阿哥胤。因此,他一面仔细打听胤禛动向,一边密令自己的奶公雅布齐夫妻至肃州,明是采办毛皮,实则联络自己所辖镶白旗军,牢牢控制肃州大营,即便胤将来能带这支兵,也握不到实权。同时召来隆科多,让他“瞧着点九爷”,里里外外安排扎实了。朝臣们已经私下串连着再次推举胤禩,只等康熙一封诏书,算得上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了。

但这“东风”却一直不吹。胤禩百思不得其解,决定亲见康熙摸摸底细。因此,一用过早点便至东华门,递牌子径往乾清门。

胤禩到时,胤禛和胤祺、胤都侍候在东暖阁。康熙和上书房几个人正在说免征赋税的事宜。按张廷玉的意思,天下财赋三分之一出在江南一省,既然试行,得稳着点,保住这块根本之地,先从其余省份开始免起。但马齐和方苞二人异口同声“既然蠲免,当然先免江苏、浙江。这两省几十年支撑朝廷财用有功,百姓们盼免赋,如大旱之望云霓,不能让他们失望。”三个人各执一理,争得面红耳赤。

“二位先生!”张廷玉说道,“免税容易增税难,你们想过没有?别的地方早就是时免时不免,无关大局。先从江南免,一旦财用不足,你向谁去讨?老百姓尝了甜头,你再想增税,比从铁公鸡身上拔毛还难呢!”马齐冷笑道“廷玉还是没信心。这是皇上决心已定的事。据我看,如今家国用度,三年一轮免,还是游刃有余的。”

张廷玉听着,有用康熙压自己的意味,不禁脸一红,但他毕竟久居首辅,器量深闳,只一笑,淡然说道“多虑一点有什么坏处?皇上昔年三次亲征,每次都要耗两千万石粮。如今西藏的事还没有平定,也不敢断定策零阿拉布坦就不从青海东进。手中粮少,临头必定捉襟见肘。江浙虽然苦,比起山左山右,恐怕还是稍好些。江南富庶之地,民智开化,民风刁顽,免了再增,其善后将更难!”

“你的话有点自相矛盾。”方苞不紧不慢说道,“又说江南出力大,又说江南不该免。我认为正因西边要用兵,所以应该先免江南。眼下没有大举进兵,豫陕川晋的粮尽可应急,待将来用兵,恰恰轮江南缴赋,不正好源源相济?朝廷说话算数,老百姓没有不通理的——当年用兵准葛尔,于成龙在江苏加赋一倍,并没有反起来嘛!”

康熙细思,觉得还是方苞、马齐说的实在,但张廷玉老成谋国,也不无道理。一抬头,见胤禩从隆宗门直趋而入,无论朝臣太监,个个弯背躬身,如迎大宾,康熙不禁皱了皱眉头,吩咐李德全“胤禩来了,叫进来吧——你们还争嘛,朕听着呢?”

但胤禩不同胤禛等人,几个大臣已无心再争了。众人看着“病”了多时的胤禩,步履潇洒地进来,干净利落地行礼,风度翩翩,不愿再说下去。

“四阿哥,”蓦然间,康熙也觉到一种沉重的压力,只向胤禩点点头,笑谓胤禛“你看他们谁有道理?”胤禛目不斜视,躬身平静地说道“儿臣听起来,觉得似乎都有理。不过万岁免赋乃是既定国策,应当义无反顾,示天下以信。所以应从江浙免起为更有利。但廷玉所虑也不应忽视。据儿臣之拙见,应下诏江南士民,申明朝廷爱民之至意。如此,万一急需,请百姓乐输军粮,就不至于引起震动了。”

众人听了都是心头一亮!四阿哥这法子既护了大体,又防了日后之患,眼前三个上书房的人,却一个也不得罪,亏他顷刻之间就想得如此周全!

“嗯。”康熙微笑颔首,转了话题,问胤禩道“你病好了么?朕前几日着人看了,赐的人参,用了吗?还好吧!”